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二
发布时间:2020-07-08 点击量:28861次 分享至
教学常规漫谈之二
昨天我谈了,三本书,没有老师答复,可能是怕答不对面子过不去,或者不敢确定是哪三本书。其实,要读懂的三本书就是:本学科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
关于如何备课众说纷纭,但是多数人认为首先要备课标。我们先看看名家是怎么备课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于老师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他说,当看到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些话,就更坚定不移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读、背、写,而不至于偏离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当看到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话,就坚决地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当看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就更积极地思考、设计这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例如,于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主要是三项——写字、读书和作文,这些是对孩子终身都有益的作业。
课程标准为什么能作为“教学指南”呢?
国家课程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悉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名师如此,普通教师更是如此。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的确是一件值得不断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就小学《翠鸟》课文而言,文中的“我们”是纯朴可爱的、天真无邪的,“我们”对翠鸟的感情也是自然流露的、毫不掩饰的,由“愿望”到“失望”再到“希望”,而且非常美丽动人!“我们失望了,只好在翠鸟飞来的时候,远远地看着那美丽的身影,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谁读到这样的句子怎么不会怦然心动呢?教学时,要引导孩子多品味、默想、诵读,体会孩子的天真率性。此第一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二层,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是否还要追问一下:假如你能够逮着翠鸟,你会怎么做? (可以安排讨论)老师针对“捉一只翠鸟来饲养”的观点(假如有这样的孩子),顺势教育(或者讨论):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要轻易去打扰它、去捕捉它,应该让它自由自在地在它的天地里快乐地生活。这样才是真正的“喜欢翠鸟”“爱护鸟类”。“人文性”贵在渗透、浸染、感悟,顺其自然、顺水推舟,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可见,课程标准的地位合作用。我为什么大篇幅谈课程标准,几年来,与很多教师谈话中发现,很多教师不知道课程标准的存在,或者知道课程标准,但是不了解具体内容,希望广大教师,利用暑假时间读通、读透本学科的课程标准。
作者:王晓东校长
微信:wxd6602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信息转载于网络,招聘信息中如果出现收费或汇款等要求,请广大考生注意分辨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上一篇: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一
下一篇: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三